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百度搜索
百度搜索与生命词典搜索比较
物质科学
标题摘要内容
宇宙信息​
生命起源​
新旧农业
生命天文​
地球系统​
桌面时钟_在线极简时钟同步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生命空间​
环境气候​

Time is the cause of the combined matter.

Time is like a motionless vacuum.

I am life and time is in my genes

lt is time that gives birth to me, and space

that bears me.

生命材料​
健全健康​
生命能源​
宇宙演化​

学科资源



Subject resources

西方近现代哲学是割断人与宇宙源泉通道的罪魁祸首
来源: | 作者:全球思想家委员会王灏儒编纂吴金妍校对 | 发布时间: 49天前 | 2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思想家委员会评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最强阵容: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

全球思想家委员会评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最强阵容: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上次,哲学诗画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西方哲学史笔记中的近现代以前的哲学,但西方近现代哲学部分却因为时间原因一直耽误了,今天趁着是周一,就和大家分享完善下,希望粉丝们能够喜欢,并且最好能多提宝贵意见,或后台留言,以便哲学诗画更好的改进。

法国启蒙哲学
1,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
它的特点有: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法国启蒙运动始终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第一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制度。第二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
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后来,“学者 + 斗士”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
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论”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四是作为特例的卢梭。
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皮埃尔·贝尔的怀疑论——
贝尔1647年—1706年,著有《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
他通过怀疑论得出了两个结论观点: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双重真理”。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
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著有《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
主要观点有:
1、他受当时已有的“自然法”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实体都有“法”,连神也不例外。
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
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则”,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
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伏尔泰的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对于牛顿的晚年,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牛顿开始相信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微积分的研究是牛顿晚年的研究重点。微积分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形式,但具体函数物无从知晓(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谁和谁呈正比或反比关系,但作为初始条件的比例系数不知道),只能通过实验得知。所以,牛顿提出“上帝第一次推动”这一个概念,就是说,像密度等物质固有属性是大自然自己制定的,无法更改,也无从推导。而人们的误解普遍来源于“上帝第一次推动”,误解为“上帝第一次推动力”(牛顿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力的物理概念,牛顿定律是牛顿通过动量形式表达出来的)。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孔狄亚克1715年—1780年,著有《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反对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感觉主义——译“感觉论”。用感觉或感觉经验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认为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肯定感觉的绝对可靠性,甚至把各种心理现象均视为感觉的堆积、压缩和变形。其思想来源有二: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机械唯物论;二是英国J.洛克的经验主义。
18世纪在法国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从法国大革命的需要出发,继承法、英两国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注意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特点,明确提出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孔狄亚克在肯定洛克观点的基础上,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既摒弃洛克关于反省是知识的来源的观点,亦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
拉·美特利以笛卡儿“动物是机器”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论断;
狄德罗认为,无机物有“迟钝的感受性”,有机物有“活跃的感受性”,从而肯定感受性为物质所普遍具有;
爱尔维修认为,一切心理活动均来自感觉;
霍尔巴赫从反映论的观点出发,提出观念是“对象的映象”,感觉是我们活体上的第一机能,思维能力是对感觉加以“配合与分割”、“扩展与约束”的结果。
感觉主义反对灵魂论和唯心主义,重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环境作用,重视教育的影响,肯定感觉的客观性和其作为心理的基本成分,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夸大感觉的作用,抹煞思维或理性的价值,必然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外因论。代表著作有孔狄亚克的《感觉论》、爱尔维修的《论精神》、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等。
卢梭的思想——

卢梭论自然状态: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第一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第二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第一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第二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兽命名的著作《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传说,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种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所以,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权力监管)里一说。
卢梭的良心论——
卢梭是性善论者,他觉得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百科全书派”的含义和代表——
1、“百科全书派”的含义
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书派”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百科全书”的编撰人员群体。“百科全书派”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
2、“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
拉美特利:著有《人是机器》、《人是植物》、《各派体系的提要》等。著名观点:“人是机器”。
狄德罗:著有《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恩格斯评价他:“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爱尔维修:著有《论精神》、《论人》。
霍尔巴赫:著有《揭穿了的基督教》、《自然的体系》、《健全的思想》、《社会体系》等。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
主要表现在——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爱尔维修说:“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
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百科全书派”的认识论——
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他们的观点的特点有:
1、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2、他们也一样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别是反对笛卡儿等人所宣扬的那种“天赋观念”的学说。
3、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4、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一次反映论”。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伦理观点——
1,社会历史观
“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自爱”和“自保”
另外,他们还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2,政治观点
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是生来平等的。反对君主专制。
3,伦理观点
他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认为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为是适合人性的行为。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1,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
批判宇宙不变论,提出潮汐摩擦假说和原始星云假说,打破形而上学僵化的自然观,为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发展开拓了道路。核心思想为“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所说的自然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在的、外部的自然界,而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知觉和表象。而“自然规律”则是这些知觉和表象在我们知性的意识中相互联结的形式。康德认为联结知觉和表象的形式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来自于人的理智。因此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不是自在之物自身的规律,而是我们先天就有的形式与经验的综合。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是由人确立的,没有这些思维形式就没有自然界的法则。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2,先验哲学
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时空对感性材料予以综合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的认识能力。数学知识所以可能就在于时空观念的先天性,但是时空直观形式只适用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无关。
2,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即认识的主动性。此书提出了知性的十二个范畴,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是先天的。自然科学所以可能就在于范畴的先天性,同样范畴只能应用于经验,不反映于自在之物。
3,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概念是理念。批判形而上学是关于灵魂、上帝、宇宙的种种论证,认为不能用知性范畴去规定自在之物。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四个“二律背反”包含的辩证法成分,但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认为矛盾只是主观的幻相。
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善良意志,即道德来于人理性本身。人心中存在着先天的道德法则,叫做“绝对命令”,善恶观念取决这一先天法则,相符的即善,不符的即恶。绝对命令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如果我们想完善人的道德,就要假定上帝的存在。
美学——《判断力批判》
审美主体是联系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中介,审美自我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分别从质、量、关系等方面揭示美的特质,说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费希特哲学——
费希特(1762——1814),德国哲学家,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以“自我”为核心,叫做知识学。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既是认识也是行动,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费希特的知识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理:1)自我设定自身;2)自我设定非我;3)自我设定非我与自我。
费希特企图以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
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从自然中引出精神)和先验哲学(从精神中引出自然)。认为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宇宙精神,有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其辩证法思想为黑格尔创立唯心辩证法体系提供条件。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巨匠,其开创性的提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思维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不断发展变化,自身包含否定。
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符合、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主张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一致,因而其哲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辩证的哲学。
客观唯心体系和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学——讲绝对理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自我发展的情况,表现为它的各个环节“范畴”的向前推演。体现了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提出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自然哲学——讲理念的外在化。包括自然界的三个阶段: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
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外在化而返回自身从而认识自己。包括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黑格尔:哲学是绝对理念的最高体现和最后完成,哲学的发展史就是理念认识自己的历史。
黑格尔的矛盾学说是其辩证法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矛盾论区分了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坚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坚持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则,认为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泉源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
路德维系·费尔巴哈(1804—1872),他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揭露且认为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类概念,宗教的基础是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及依赖感以及宗教的反动的社会作用,宗教批判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阶级观点和实践观点,进步意义在于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和爱,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引出道德基本原则,合理地节制自己和对人以爱。把爱神秘化,呼吁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哲学为建立人本学唯物主义提供了基础。
人本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自然界是非发生的第一性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含客观内容。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
其局限性表现在:1)形而上学性;2)直观性;3)历史观是唯心论的。
德国以上哲学家死后,紧跟着而来的就是叔本华的意志表象哲学和尼采的心灵、超人哲学,这些等以后有空了,咱们继续探讨和分享。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