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生命线里,保有我的现实
自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后,一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们。比如说“邪恶的本质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导致了寒武纪爆发?”更不用提弗洛伊德的“女人想要什么?”的名篇。
但是他们最常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所有的一切是关于什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相对于你们、你们的邻居、家属来说,也是对于地球、星星以及宇宙来说的吗?
为了让自己心平气和地生活,大多数时间人们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只把它压在心底。毕竟,你还有约要赴,也有截止日期要完成,生活总要继续。不断地去质询自己存在的意义,所耗费的精力和承受的失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支付的奢侈品。而把这个问题托付给拿薪水的神学家或者哲学家可能更容易一些。
那么天文学可以帮我们解决困惑吗?事实上并不可以。但是它可以提供一条思路去解决问题,像英国周围的海为英国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那么天文学里又是怎么说的呢?二十世纪初,多数人认为宇宙一直存在着,并将一直存在下去。而我们不过是其中一隅,漂浮在浩渺的宇宙长河中。然而,仅仅在有生之年,埃德温·哈勃就发现了宇宙正在每年增加200亿英里的速度膨胀——变薄的事实,你的车道与附近的处女座星系团之间的距离正在逐年增加。事实上,和多数读者了解到的一样,最近的天文测量表明,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
但没关系。重要的是一个膨胀的宇宙,必定已经开始。当然,这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一致,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哈勃的发现比哥白尼或伽利略更容易为人熟知。
那么,一定会有人问,之后会发生些什么呢?我们的太阳,作为银河系的一个新成员,就像你最不喜欢的叔叔一样,将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有趣。再过50亿年左右,它就会膨胀,吞下一些内行星,蒸发掉我们世界上所有有趣的东西。我们的后代(假设我们有)将会移居到另一个更好的地方,而我们存在的痕迹像照片、工艺品之类的,在未来会作为文物在一个名叫在“地球:曾经的星球”的博物馆展出。
他们可以在动力耗尽之前做几次。毕竟,大多数星星比太阳年长,而恒星数的激增无疑已经结束了。银河系正在变灰(尽管实际上正在变红),星星正在消失。在大约1000亿年后,银河系曾经闪闪发光的双臂将黯淡无光,取而代之的是太阳大小的碳渣、黑洞和静止的中子星,这是1000亿颗静默的恒星残骸。
生机偃旗息鼓,衰败避无可避。混乱的邂逅里,行星终将从往昔太阳的尸体中剥离出来,星系也因喷射内容物而缓慢消失。即使是大质量的黑洞终有一天也会不见,它的质量将会增加到宇宙惰性和极冷的雾中。
宇宙将会被永恒的黑夜遮盖,变成死寂的墓地。
我们从测量中推断的最好结果是,这种昏暗的景象将无休止地上演下去。没有逆转,也没有重新开始循环的大坍缩。宇宙只会在黑暗、单调、沉闷中继续膨胀和变薄。
我们故而能想象到一个宏大的画面:宇宙开始于一亿年前一个活动的光点,然后结束于无尽的废墟。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诗集、我们的科学、我们的温柔、我们的摇滚乐等等都将沉寂和消失。宇宙的死亡不仅是长久的,更是永恒的。我们现在发现,在宇宙的生命线上,最初短暂而明亮的爆发不仅微不足道,而且是极其短暂的。
一次短暂的呼吸,一次快速的碰撞,
考虑到我们的渺小,以及在这个宇宙中不会有遗产的事实,我们更容易选择活在当下(就像你的猫一样)。也许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毫无用处,只不过是一种疯狂的诱惑。另一方面,也许有一天,要么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要么通过其他尚未被发现的宇宙生物送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将会学习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无望的场面。
弗洛伊德说“解剖学就是命运。”他的主题是女性,但可能是整个宇宙。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