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是什么?
魅力是自然的生命态。
上帝是什么?
上帝是宇宙。宇宙里有神灵。宇宙里的神灵,是上帝的心灵使者。上帝的心灵使者有几位呢?
上帝的心灵使者有多位,多位心灵使者合起来是一位,即宇宙的生命。
道是什么?
道的行运化生,是万物万象的称谓,称之道的事物是天地人合。
理是道的产物。理是以定规、定理、定义、定律的形式述说道的因果合一的文献。
有道必有理,有理必有法,有法必有各事物的产生。理是道的一部分,理是事物的规律化文字的表述,有理的形象化,显明道的本质与通用法则,事物就有规范的模式,法就有了依据。依照理的总规,行成法的贯彻,显明道的实质。
道是理的根,理是法的眼,法是道理的脚,三者合一。
法的伦理,是以静化动的产物。理里有法,法行真理,以理施法行法。法的行踪始终是按理而行的,理合法,法合理,二者合一。
人类危亡,忙于自相残杀,获得血肉模糊,失足在对“道理法”不感兴趣,找死,人人都在忙乱中拼搏。
俄罗斯的死手系统有多恐怖?一旦启动全世界陪葬,令人闻风丧胆
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如果没有俄罗斯,还要这个世界干什么?”这是普京曾公开放下的“狠话”,本以为这句话只是“开玩笑”的,可偏偏人家真的有这个实力。
39年前,前苏联在冷战期间曾经制作了一个“末日机器”,也被称之为死亡之手,它究竟有多恐怖呢?
只要启动“死亡之手”这个核武器系统,俄罗斯的敌人就会被全部消灭,甚至整个世界或许都会归为尘埃,难道真的有这么恐怖么?
若是一旦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失灵了,到时候该怎么办?近几年来,关于“死亡之手”系统的传言越来越多,其究竟有着怎样的威力呢?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拦截呢?
关于核武器有着怎样的威慑力,在上个世纪二战期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核武器攻击不是开玩笑的,而且核爆炸之后的核污染,更是对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灾难。
这么恐怖的武器,若是只被美国一国独有,当时的苏联肯定不能接受,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联开始了与美国的“争霸”,研制国产核武器。
在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成功爆炸,四年后,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之后苏联还试爆了“沙皇炸弹”,这个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威慑力最强大的核武器。
由此,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分庭抗礼、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进入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便开始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到核武器研究,原子弹的研制上。
刚开始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还是有些大的,1962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拥有了将近3000枚的核弹,总当量达到了70亿吨。
而苏联呢?仅仅只有300枚,这样的差距,让苏联意识到他们的核打击能力其实是无法威慑到美国的。
一场核竞赛,在美苏两国之间开始相互较量了起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双方的差距便缩小了许多,苏联光是在其所拥有的洲际导弹上,就要比美国多上44%的数量。
当时两国都知道,一旦对方先发动核武器的打击,便会即刻遭到毁灭性的核报复,可能就不仅仅只是影响两国了,就连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面对两国在核力量上的差距逐渐地减小,美国那时又因为越南战争的缘故,在国际上面临着众多舆论压力,国内的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趋势。
这个时期,正好里根上台,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立威,采取了许多强硬措施,其中一点,就是他表明了美国从不惧怕核打击的威胁。
并且还有意无意透露出来,要进行核武器大战的打算,从当时美军一直在以最高效率扩充核武库、核修建发射井就可以看出来。
而“死手系统”,便是苏联应对美国想要进行核大战而设计的,一经启动便会对美国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那么这个“死手系统”的致命性打击,究竟有多么令人闻风丧胆呢?
难道这就是美国害怕激怒俄罗斯的真实原因么?俄罗斯的致命性武器“死手系统”,只要一经发动,便会有数千枚核导弹投向美国,甚至它还称之为“末日武器”,全世界可能都要为此陪葬。
“死手系统”的存在不仅令美国担忧,全世界也为之闻风丧胆。
上世纪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在核武器的部署上都极为敏感,尤其苏联在核力量上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后,美国不由得担心起来。
因为彼时的他们在国内正面临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偏偏这个时候,里根天不怕地不怕,叫嚣着美国不怕进行核大战,还抓紧时间扩充了核武库。
甚至还派遣美国海军到了接近苏联海域的地方去训练,这明晃晃的挑衅行为,让苏联政府只能积极为核武战做准备。
“星球大战”的计划,便给了苏联足够的理由,里根直接公开宣布,美国即将开发激光反导系统,并决定在太空中部署核武器,而这些做法便都是为了防御苏联的核弹头。
所谓的“星球计划”,其实就是美国在威胁苏联,告诉他们只要发动了第一波的核攻击,那么美国,便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反击,摧毁苏联的剩余力量。
与此相对,苏联更是知道,最先可能发动核大战的是美国,所以他们必须用终极武器,这个武器也必须是有足够“杀伤力”的。
于是,在今后多年仍令全世界都闻风丧胆的“死手系统”,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设计出来的。
其实“死手系统”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要一经启动,就直接能被激发,一直在运作的状态中。
大部分的时间,“死手系统”都处在半休眠状态中,当它被激活的时候,就代表苏联国内已经发生了危机,那么苏联高层就会随时下达启动命令,激活“死手系统”。
“死手系统”还需要在危机的状态下,为政府高层分析核战争中的具体情况。
苏联面对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在美国核攻击下,苏联高层已及完全被消灭完了,那么这个时候,“死手系统”便要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动发起核打击,可很多人好奇了,难道“死手系统”不会误判么?
比如,不是美国发动的核攻击,而是其他国家不小心的“误击”?其次,那数千枚核导弹难道没有办法进行拦截么?
俄罗斯拥有一种前苏联研制的“末日机器”,也就是令全世都闻风丧胆的“死手系统”,其究竟有多恐怖呢?能顷刻间将让美国尝到致命性的打击,甚至全世界都可能会此系统陪葬?
“死手系统”曾经具备全自动化的设计方案,也就说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具备自动执行核打击的能力,不过最终还是被否决了。
试想一下,若是真的发生了突发情况,系统被意外激活,根本来不及阻止的话,那全世界就可能会被毁灭。
所以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死手系统”的激活,需要由导弹境内的值班人员按下按钮才可以。
关于“死手系统”的设计,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预警系统提供预警后才被启动的。在此之前,苏联高层意识一旦到核战争危机升高,便会直接将半休眠状态中的“死手系统”,启动到待命状态。
进入待命状态后,“死手系统”会利用自身的核爆监测系统,对苏联境内的核爆迹象进行全面的监控,最终所有的数据都会被传送到中央计算机进行汇总。
然后进行所谓的逻辑判读,也就是确定核武器是否是来自美国的攻击,所以不用担心会误判,因为这个“死手系统”针对的对象也只有美国。
其一旦被启动便会飞起数千枚的核导弹,直接向美国发动致命攻击,那美国能对其进行拦截么?
现代战争中,最具有威慑力的那便是洲际导弹了,就先看看我国的“东风系列”,为何被称为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因为一旦发射,便根本无法拦截,最新的“东风—41”导弹,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一万四千千米,再加上钱学森弹道,就是想拦截,也不知道在哪儿拦。
毕竟洲际导弹一飞出去后,其轨道是变化的,就算是提前通知对方,会落到哪片区域,在飞行的过程中,导弹的轨迹依旧是无法被拦截系统捕捉到的。
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直接能达到10马赫,而且钱学森弹道还会使导弹,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保持跳跃前进的姿态。
试问这种情况怎么办?所以苏联解体后,“死手系统”依旧存在着,关于洲际导弹的研究只会更先进,有些洲际导弹甚至会有数十个核弹头,速度达到20马赫,而拦截系统的速度,却达不到如此。
这也是为何普京直接公开发表了,“如果没有俄罗斯,还要这个世界干什么?”的言论。
冷战期间,苏联便设计研发了专门针对美国的“死手系统”,起因是美国挑衅,启动了“星球计划”。
现如今,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威慑力依旧十足,美国自然不敢正面冲突,毕竟他们也得掂量掂量,是否能惹得起俄罗斯,要是一不小心,或许引来的可能是全世界的灾难。
不过为了人类的和平和未来,同处在一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要有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更长久的发展。
死亡之手的产生基于以下思想
马克斯·韦伯
这节课我们的标题, 叫做韦伯理性化与祛魅, 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个, 德国的思想家, 叫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来谈今天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诊断, 和他对现代世界的, 整个的这样一个特征性的把握, 因为进入现代性问题, 有很多很多路径, 但是德国的这位思想家韦伯,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他是一个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 政治学家 经济学家, 哲学家 历史学家, 可以说是一个大师级的学者, 是一位非常有生命力, 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也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奠基人。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关于韦伯的三个概念
我们谈他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个概念叫世界的祛魅, 一个概念叫做理性化, 一个概念叫现代性的铁笼, 现在我们就进入韦伯以后, 我们大概要开始一点, 理论性的思考, 我们要大胆地运用你的理性, 韦伯有一个关键性的概念, 叫世界的除魅, 英文说起来, 叫Charm of the world。
全球思想家委员会评论:
世界的祛魅
什么是“魅”?
神奇的自然充满魅力,生命在自然里充满神奇,神奇与魅力都是自然的生命态。
心是通人心的桥梁,心的魅力是无价之宝。人心的容忍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法宝。
心的魅力是无穷的智慧,智慧生出能力。智慧的能力会使万物都随着心意转。心意能贯通万物,使自己生出道来,道的实质是法。
人类的生命革新既不能在实验室里搞,也不能在医院完成,只有在一种人无为的情况下,靠着自然的魅力去实现。
无字天书的神奇与魅力,招惹众生的喜爱,众生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存,人能像自然一样是多么好呢!
理性化,
世界的祛魅
“世界的祛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韦伯1919年著名的演讲 《学术作为志业》当中
关于韦伯的三个概念
韦伯《学术作为志业》
在我看来是为现代性, 作出了最深刻的把握和诊断, 这个概念出现在韦伯年, 作的一次著名的演讲, 叫做《学术作为志业》, Science as a Vocation, 这个演讲是有了中译本的书, 冯克利先生翻译的, 两篇演讲放在一起, 叫《学术作为志业》, 和《政治作为志业》, 在这篇演讲当中, 他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读一段, 读一下这段话, 他说我们这个时代, 因为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 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 它的命运便是, 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 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它们要么, 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 要么走进了个人之间, 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这句话非常有意义,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 他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 看看这个词, Disenchantment, 这个词的词根是enchant, 它的这个意思呢, 本来enchant这个词, 它的意思是让人心醉神迷的意思, 它有古拉丁文的起源, 是入迷的意思, 在中世纪的法语当中是唱歌, 表达出让你着魔的意思, 就有魅力的意思, 所以enchantment是一个, 着魔而喜悦的意思, 那么Disenchantment是反面, 大家知道有个dis, Disenchantment, Disenchantment的意思就是说, 你这个魅力消失了, 你是如梦初醒那种感觉, 是一种苏醒的感觉。
所以在韦伯的视野里,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理性化和世界的除魅, 这两个概念, 是同一特征的不同表述, 他说带来了什么结果, 带来了最高贵的价值, 退出了公共领域,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enchantment:前现代人为何着魔?
所谓“着魔”是指沉浸在宗教世界或者由神秘的信条所赋予意义的世界里。
在Disenchantment之前, 在除魅之前, 这个世界是有魅力的, 世界是着魔的, 这个enchantment是着魔, 那么前现代的人, 古代人究竟着的是什么魔呢, 怎么后来又被解除了魅力呢, 简单地说, 这个着魔是指沉浸在宗教世界, 或者由神秘的信条所构成的, 那个意义世界里, 就是我们在传统社会, 在古代社会, 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但是这个意义是哪里来的呢, 什么赋予了我们生命意义呢, 宗教信仰, 或者信各种各样神秘的, 自然的神秘, 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传说 鬼神, 因为构成这样的世界, 叫做神秘的或者叫着魔的世界, 因为构成世界意义的基础是什么, 它不是理性的, 不是清醒的, 是神秘的魔力, 人是被蛊惑着的或者受到魅惑的。
如梦初醒的人类 祛魅含义
人类理性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反省这个由魅力造就的意义世界,祛魅就是从宗教或神秘的意义世界里解脱出来,好像如梦初醒。
但在韦伯看来, 后来人的理性发展了, 我们可以联想到, 我们上一节课谈的, 所谓启蒙时代理性化的运动, 人的理性发展, 特别经过了启蒙运动, 使人们开始反省, 批判性的思考, 这个由魅力造成的意义世界, 然后这些魅力它经不起反省, 经不起批判性的追问, 魅力就消失了, 所以就解除了魅力, 所谓祛魅 解魅或者除魅, 都是从宗教的或神秘的, 意义世界里解脱出来, 好像人如梦初醒一样, 好像那个魅惑世界, 我们生活在梦幻里一样, 这就是一个韦伯用世界的除魅, 来表达从传统生活, 传统世界的生活, 到现代生活的一个转变, 主要是在精神意义上, 或者对世界图景的这样一个看法, 这个意义上的转变。
古代世界所终极依赖的“超验”概念
古代世界,社会统一的基础是奠基在系统性的形而上学及宗教之上的世界观。它最终依赖的却仍是超验的概念。
那么我们知道古代世界, 它的宗教或者神秘的东西, 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它都是超验的, 什么叫超验呢, 就超过经验的, 它是在经验之上的, 你说存在上帝也好, 存在鬼怪也好, 存在因果报应也好, 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人的感官, 直接能够感受到的经验, 所以叫做超验, 这个不仅在西方, 在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天, 在西方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里面, 或者在基督教里面, 都是有这样一种关于世界的观念, 就是说在你的感官经验, 直接可以感受的世界之上, 还有另外一个超验的世界, 由超验的世界像自然 天 上帝, 这些概念, 它来赋予我们平时日常的, 感官可以直接感到的世界, 赋予它意义, 这个意义系统, 它有一些终极的理由, 比如说整个世界是要朝着, 在基督教那里, 是要朝着被拯救的方向发展的, 所有这些, 它无法在经验上得到验证, 所以说它是超验的, 那它是不是有效呢, 它是不是正当呢, 这些东西它是给定的,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信念, 它是不容置疑 不容追问的, 它一般来说这样一种信念系统, 是被传统的权威, 传统的权力机构所保护的, 在这样一种宗教的, 或者形而上学的概念, 作为世界意义的基础, 或者作为社会统一的, 这样一种文化当中, 这些价值的来源, 虽然它不能追问也不能够质疑, 或者你不能够随便追问和质疑, 但它好像具有了一种, 普遍性和客观性, 也就是说对你生活的意义, 对于什么是好的社会, 什么是好的人生,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 什么是高尚的道德, 诸如此类的问题, 它们都可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一个确定性的标准答案, 这就是这些宗教, 或者传统的形而上学的, 超验的哲学体系, 思想体系里面对人的帮助, 因为你这些困惑问题, 道德应该是什么, 人应该怎么生活, 它都给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标准答案, 古代社会不管是东方西方, 大概有类似之处, 也就是说它给出了, 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 而且它是普遍的, 不是说这里是这样, 那里是那样, 不是因人而异, 它是有一个普遍的标准, 你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 比如说中国儒家思想你要做君子, 这个君子的标准是普遍的, 君子的理想是普遍的, 仁义礼智信, 这些道德标准都是普遍的, 你做得到当然很好, 你做不到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因为你做不到, 你就不能因为你做不到, 说这些标准是不成立的。
价值一元论的世界
在传统社会中,所有奠基在终极基础上的理论对每一个人都同等有效,即意义明确而统一。
所以在传统社会中, 这个意义世界是明确的, 是统一的, 我们也叫做价值一元论的世界, 它有一个价值的标准。
现代性发生:应然与实然的断裂
那么韦伯讲的世界的除魅, 就是说现代性发生了, 现代性的意思, 就是现代的理性精神, 瓦解了这样一种世界观, 首先我们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观察, 对世界的判断, 好像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世界事实上是什么, 还有一种是应该是什么, 这个最早大概著名的是由, 世纪苏格兰的启蒙哲学家, 叫做休谟 David Hume, 他提出了在所谓实然和应然之间, 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谓应然和实然的断裂, 英文叫what is, 和what ought to be, 其实这是两种问题, 也就是说, 对世界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是两种在逻辑上就不同的问题, 你不能够从事实判断, 推出价值判断, 或者说不能够从实然推出应然。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这样说好像很抽象,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建筑, 或者一间教室, 它的墙壁是蓝颜色的, 那么就是说你看是蓝的, 你看是蓝的, 你如果看出来是黄的, 那你是色盲, 因为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统一判断, 我们都可以用光谱议来照一下, 看它的波长, 落在哪个特定的波段里面, 就知道它颜色是蓝的, 那么对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在理性的指导下, 我们在原则上, 都可以达成统一的意见, 但是第二个判断说, 这个蓝色, 作为教室的墙壁是最好的, 或者说最恰当的 最美的, 那么对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争议, 有非常复杂的看法, 有完全不一样的见解, 就是说前一个它是不是, what is, 它是蓝的这件事情不太有争议, 没有争议, 原则上所有的争议, 都可以通过科学方式来解决, 而对what ought to be, 这间教室的墙壁, 是不是应该用蓝颜色, 那就是会有各自的看法, 所以这里边它主要的观点逻辑, 在哪里呢?
世界理性化——价值、意义被驱赶 科学能能提供给我们什么?
科学可能提供关于事实的客观描述,提供一种实然性的世界秩序,因果关系的秩序。
就在韦伯看来, 现代世界确实是理性化, 但理性化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理性化特别能有效地解决, 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但是没有办法解决,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有理性化支配的科学, 它能够提供关于事实的客观描述, 提供关于一个实然世界的秩序, 包括因果关系, 但是这个理性化的过程, 它对价值和意义, 慢慢地变得没有办法提供, 可靠的回答, 没有办法提供, 大家都接受的一致的回答, 于是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发生了理性虽然主导这个世界, 但是慢慢的它从整个世界当中, 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当中撤出来了, 放在对于世界是什么的判断里边, 也就是说理性化的过程, 就将价值和意义, 从客观知识的领域里驱赶出去, 世界应该是什么, 道德应该是什么, 这些价值不再是被发现的对象, 或者说我们对它, 不可能有客观的知识, 因为价值是你的信念, 你正好相信了, 是人的创造物, 意义 价值和道德规范, 都不是可以被发现的客观的知识, 都不是可以被证明的事实, 而是人为创造的, 人为假定的, 是主观决定的, 所以韦伯说, 道德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二元分裂的世界
对于事实判断,我们拥有客观知识,而对于价值问题,我们只有主观意见。
世界的祛魅
现代的“理性化”粉碎了一元论的世界观。“实然”与“应然”之间应有一条不可逾越之鸿沟。
好了, 所谓世界的解除魅力是什么意思, 韦伯刚才说, 高贵的价值, 都从公共领域当中逃遁了, 要么到了神秘的世界, 要么到了个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 我们在公共的这个领域里边, 在社会生活里边, 对价值和意义, 没有办法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宗教战争,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冲突, 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这些我们都非常熟悉了, 那么这里边的逻辑, 韦伯在那篇演讲里边也谈到了, 应然和实然的这样一个区别。
祛魅之后时世界观
在祛魅之后,意义统一的一元论世界变为一个二元论世界,一个价值与知识分离的世界就来临了。
就是在解除魅力的世界以后, 它是一个二元论的世界,也就是说一方面客观性的价值, 通过理性和科学指导发现的价值, 它是主要着眼于世界是什么, 着眼于知识, 而对于信仰 价值它是不问的, 或者越来越退出了这个领域, 也就是说这呈现成, 现代世界呈现出一个, 二元分裂的世界, 一方面是客观的知识, 关于世界是什么, 另外一方面是价值 意义 宗教, 对于事实判断, 我们拥有客观的知识, 而对于价值问题, 我们大概只有主观的意见, 这种二元分裂问题, 在现代特别突出, 在20世纪, 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这是韦伯的世界除魅的, 这样一个基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