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思想家委员会发布
发布时间: 05-2519:56
《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乏美者,缺少赏者。常有珍宝,因不赏识,埋没世间,无人知晓。其之价值,唯有伯乐,才可发掘。
人的生命原理很简单,人的心体要与万事万物相和,不产生任何矛盾。人要合万事万物很简单,消除自我。消除自我的起点是无名、无利、无私欲。
内卷世界中的人,是你我互怼,斗殴,不是没有矛盾反之是,制造矛盾。
全球思想家委员会要把你打造成,一只“亿元的鸡碗”,你就不再终身被埋没在——“喂鸡的”行列里了。
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规律关系。事物的规律也并不难掌握,万事万物是没有矛盾的,矛盾的产生主要是人违背了事物的规律而行。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样。如果你有赏识千里马的能力,必然可以令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相反,也只能当做一般的马匹来对待,直到其去世都发掘不出“日行千里”的能力。
对于古董文物来说更是如此,大家都清楚,古董这一行的门槛比较高,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和一双锐利的眼睛,不然即便珍宝在眼前都发现不了。所以,才会有一些人可以捡漏,因为那些珍宝的原主人根本看不出该宝物的真实价值。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生活于江西景德镇的一位老太太,拿着自己家中的一只旧碗前往当地文物局准备卖掉换点钱。因为在那个时候,国家为了不让大量文物流失,以防一些文物贩子将其倒卖到国外,还曾专门派人到乡下收购文物。
这位老太太便想着将自己家中的旧碗拿去换钱,虽然不确定其是否是古董,但看样子也有年代了,平时她都将其拿来喂鸡,看上去破旧不堪。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将老太太拿出的旧碗检查一番过后,认为确实是古董,但保护不当,磨损有些严重,当时便以80元的价格买下。
在那个年代,80元可不低,相当于一个人几个月的工资,够老太太一人生活很久,她便拿着钱心满意足的离开。随后工作人员将该旧碗进行清洗,却突然发现在碗内刻有“大明宣德年制”这六个大字。这一发现顿时吓坏了那名工作人员,他此前估计此碗是清代物件,但没想到是宣德年间制作的。
为了确定其不是赝品,他当即邀请几位业内专家前来鉴定,几人惊讶的发现,此碗很有可能是国宝级古董。不知道那位老太太在得知自己的喂鸡碗,竟然是国宝之后会不会后悔,它的真实价值可不仅仅只有80元。
这里需要说到的是,宣德皇帝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年间的瓷器本来就不多,物以稀为贵,自然价值不菲。但这还不是那只碗可以称得上国宝的原因,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为“洒蓝釉”。采用这种工艺所制作的瓷器,往往蓝白相间,与其他瓷器不同,这种瓷器上的白色部分看上去密密麻麻,就像一个一个白色小点。
而要想制作出这种瓷器,首先需要烧制一个白釉瓷器,工匠然后会利用竹管将青釉吹在瓷器表面,接着进行第二次烧制。可想而知,要想烧制这种瓷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功率极低,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享用。
据了解,之所以会在宣德年间出现这种工艺瓷器,是因为宣德皇帝比较喜欢玩骰子,才会命令景德镇的工匠烧制出这种样式的瓷器,以供他玩耍骰子。不过,等宣德皇帝去世之后,这种瓷器的需求量减少,所烧制的数量也逐渐减少。直到清代,皇帝发现竟然存在如此罕见的瓷器样式,又重新命令工匠开始烧制。
总得来说,这种“洒蓝釉”瓷器制作过程繁琐,不易成功,再加上没有大规模烧制,其数量本来就不多,更别说的可以完好无损保存下来。所以说,那位老太太的“喂鸡碗”极其珍贵。
之后,有专家提及,“洒蓝釉”瓷器现存仅有三个。一个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另一件被著名收藏家所珍藏;剩下的那个便是这件,现在珍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其中被个人收藏家所珍藏的那件洒蓝釉瓷器曾在1980年拍卖出370万港币,按照价值换算来看,如今洒蓝釉的价值早已超过上亿元。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时候,造化弄人,即便珍宝摆在你面前,但没有欣赏它的能力,最终也只能使其埋没于世间,或者像那位老太太一样便宜出售。总得来说,我们可能会经常抱怨生活中缺少“美”,可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景”。